《公民日报》头版上的陕西头条
来源:未知 点击: 发布时间:2023-04-04 02:42

  昔日“一煤独大”的铜川,曾被称为“卫星上看不见的城市”。依靠科技创新开创一条传统产业的绿色开发之路,由传统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市转变为清洁能源强市,如今的铜川,非煤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已达68.2%,非资源性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9.4%。铜川只是三秦大地的一个缩影。作为科技资源大省、能源资源大省,陕西能化产业发展迅速,但也面临危机。如何充分发掘现有优势,推动经济更好更快发展?创新驱动成为陕西的重要抉择。

  2013年12月,科技部批复支持陕西省开展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工作,陕西成为继江苏、安徽后的全国第三个创新型试点省份。用创新驱动打造经济升级版,成为陕西的共识和行动。“三维打印在渭南!”在三维打印领域名不见经传的渭南出台多项优惠政策,推进三维打印产业化,全力打造国家级三维打印技术创新示范基地。西咸新区沣东新城“科技统筹示范板块”是国内面积最大的科技统筹聚集区,将成为带动关中、辐射西部、面向全球的科技创新资源聚集基地、科技成果中试与转化基地。

  一张因地制宜、各具特色的“创新地图”正在三秦大地铺开:关中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、战略性新兴产业、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,形成一批创新驱动的优势产业集群;陕北实现创新驱动的可持续发展,重点推进资源深度转化,建设国际一流的能源化工基地;陕南加快循环发展,以循环经济产业核心聚集区为载体,打造生物资源开发、绿色食品、有色金属与非金属材料等循环经济产业链。

  “山坡坡上栽树崖畔畔青,黄土高坡有了好风景;狂沙那个不起尘少见,林果绕村绿满眼……”婉转悠长的信天游,道出了延安生态的巨变。

  作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市,1999年以来,延安已退耕还林900多万亩,林草覆盖率达67%。

  远处的山上,层层排列的鱼鳞坑映入眼帘,一棵棵树苗迎风摇曳,这是今年初春刚刚栽上去的。从2013年起,延安市启动了新一轮退耕还林,决定用4年时间,将全市224万亩25度以上坡耕地全部退耕。

  公路边,延川县禹居镇樊家沟村村民樊江正在地里除草。“这是今年(2013年)上半年村上挖出来的耕地,我家分了4亩多,全部种了地膜玉米。”樊江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,满脸笑容地向我们介绍,“以前这条沟地盐碱得厉害,种不出什么东西,一发洪水更是颗粒无收。现在政府出钱,给我们把沟道弄成了农田,还修了排灌渠,1亩沟道地顶5亩山上的田都不止。”绿色追求也使延安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历史性转变。16.4万多户农民完成了改圈改厕,做饭、照明用上了沼气。宝塔区南泥湾镇桃宝峪村村支书艾绍章介绍说,原来村上烧火做饭主要靠煤炭和木柴,现在用沼气,每户每年可节约燃料费400多元、肥料费200多元、照明费60多元,同时利用沼气配套大棚设施搞肉牛养殖,经济效益可达万元,现在村里已有50口沼气池。

  直径0.7毫米,由8000根铌钛芯丝组成,每根芯丝的直径仅头发丝的1/20,并且1万米不断线。它叫超导线,用于全球最大的国际科技合作计划“国际热核反应实验堆”,热核反应就在用超导线绕出的“磁笼”里进行。目前国际上唯一实现商业化、全流程生产铌钛锭棒及线材的企业,就是我国的西部超导材料科技股份公司。公司董事长张平祥还有一个身份: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院长。

  走进三角航空科技公司,上万平方米的新厂房乍一看并不出奇,再一看瞠目结舌,当年万吨水压机问世轰动全国,而这里矗立着一台加工能力最高达4.3万吨的压机,为“全国之最”,也是单缸模锻液压机“世界之最”。

  常言道:一山不容二虎。西安有高新技术开发区,又有经济开发区。两者你追我赶,各领风骚。三星电子高达70亿美元的高端存储芯片项目就落户高新区,这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引进的最大外资项目。经济开发区排名西部第一,2007年以来,在国家级开发区排名中,五年前移11位。这些年西安又跃出第三只“虎”——阎良的国家级航空经济技术开发区,在西部22个国家级开发区中科技创新指标列第一。

  陕西科研力量素来雄厚,过去长期“关在大院大墙里”。如今,沉睡的科技潜能不断激活,产学研合作优势日益凸显,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稳步提升。

  八百里秦川,在地图上的轮廓像个“蹲着的秦俑”。陕西正从科技高地向产业高地奋力挺进,优势互补,多点支撑,多元带动。“蹲着的秦俑”,正在站起来!

  “已过悬崖万仞山,犹有惊涛溅。”奔腾于晋、陕高山深谷之中的黄河,在西岳华山脚下拐出了一个大弯后,向东奔流而去。黄河大拐弯处,分布着山西的运城、临汾,陕西的渭南,河南的三门峡四个市。这片5.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,承东启西,沟通南北,处在中国的地理中心区域,被称做“黄河金三角”。

  多年来,四市在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带动下,协力突破行政区划界限,携手合作,互利共赢,探索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机制、新路径。

  行走在运城乡村,苹果园沿着公路连成线、结成片,本是管理的大忙时节,却难见到果农忙碌的身影。

  “现在管理苹果园很轻松。”运城市盐湖区西北庄的农民李国玺说,三年前,市里组织他们到邻省的渭南学习,结果“不学不知道,一学吓一跳”,渭南果农在树下种草,既能保墒,又能还田,相当于每亩增加3000斤生物肥,省力省钱。

  为破解苹果产业发展中的问题,2009年7月,四市成立黄河金三角果业发展联席会,启动果业服务体系、果业出口基地、加工果品基地建设等五大工程。经过近三年的努力,目前,各市均已建成优质苹果生产基地,区域内形成了苹果基地—浓缩果汁—果汁饮料—果酱果醋—果胶—果渣综合利用的特色产业链经济。现在,金三角地区果汁出口占到了全国的3/4。

  近日,国家发改委批复同意设立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。“欲穷千里目,更上一层楼”。黄河金三角四市已经站在更高的起点上,向着深化区域合作、打造发展高地的新目标,进发!

  从《人民日报》头版上的“陕西头条”可以看出,过去五年来,《人民日报》着重从对陕西的关怀、陕西农村和农业发展的新气象、黄河金三角区域经济、科技创新增活力等方面反映了陕西的发展成就。华商报特别邀请我省专家、学者,对《人民日报》报道中所关注的领域为读者作以解读。

  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卢山冰:习农历羊年春节前夕赴陕西看望慰问广大干部群众,体现习对老区人民的殷切关心。此行,习对老区精准扶贫攻坚做出战略布署,再一次强调了延安精神在从严治党中的重要性,对于陕西社会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果予以肯定并做出指示。

 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罗丞:五年来,陕西主动对标“五个扎实”要求,创新思路,务实苦干,追赶超越。其中,一是扎实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。严守生态底线,作好“治沟造地”和“生态农业”两篇文章,坚持发展“美丽经济”。从“山坡坡上栽树崖畔畔青”的陕北“退耕还林”到“守护国家中央公园”的大秦岭保护,再到“一江清水送北京”的汉江综合整治,陕西正转入绿色发展的“快车道”。二是扎实做好民生改善。紧紧抓住“产业扶贫”这一“牛鼻子”,以特色优势产业带动“脱贫攻坚”,通过户户有扶持资金、有发展项目、有增收产业的扶贫方式,贫困户的“造血”功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,真正做到了“扶贫有准头、脱贫有盼头、发展有年头”;三是扎实加强乡土文化建设。以“村规民约”制定为抓手,坚持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的方针,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,成风化人、润物无声。通过上述举措,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又好又快的上升通道,“三强一富一美”的新陕西已经逐步显现。

  西安邮电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张鸿:2013年年底,陕西成为继江苏、安徽后的全国第三家创新型试点省份。建设创新型省份为陕西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,我省当时提出“创新驱动,科技领先,以创新链带动产业链”发展路径,从省上到市、到县,都在实施创新发展,促进了高新技术、航空航天、高新能源、信息技术大发展,形成了科技院所领先,民营企业紧跟其后,促进成果转化的创新发展格局。尤其是高新区成为陕西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火车头,全省7个高新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明显。

  目前仍面临一些问题,一是许多科技专利和成果因为转化率不高,还不能为GDP做贡献。二是因为制度不是很完善和民营经济不够发达等原因,科技成果的传化率不高;三是在新经济领域,包括网络经济、数字经济,和发达省份还有一定距离。

  未来陕西的创新发展,首先要从理念层面打破束缚,全社会支持知识分子创新创业,把创新的力量由西安向陕南、陕北辐射,整合目前较为分散的科技资源和企业,统一规划大的产业集群。

  陕西省城市经济研究会会长张宝通:晋陕豫“黄河金三角”是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示范区,让陕西向东走出了潼关。现在关中有两个国家级经济区,一是关中—天水,二是黄河金三角,把它们整合在一起,就是2004年国家发改委和国务院西部办推动的大关中。我们要站在秦岭之颠看陕西,不仅要看到秦岭之北的关中陕北、秦岭之南的秦巴山区,而且要看到秦岭之东的黄河金三角、秦岭之西的陕甘宁。依托“米”字形交通骨架,把三门峡、运城、临汾、庆阳、平凉、固原、天水、陇南、十堰都纳入大关中,构建大西安为中心的大关中城市群,使其成为亚欧大陆桥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,引领新常态发展。